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
文章于 2021年4月13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用户删除
其他

开学没几天,女儿在学校怀孕,一位家长哭诉:如果能重来, 打死我也不让孩子住校!

成长公社 2021-04-13

以下文章来源于朗读君语文 ,作者朗读君

作者:朗读君

来源:朗读君语文(ID:langdujun150)


最近,朗读君在后台收到了一位妈妈的留言:


朗读君你好,我的女儿今年六年级,9月份就要上初中了,你说我要不要让她寄宿呀?我听别人都说寄宿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。


一直以来,关于是否要让孩子寄宿的问题都是众说纷纭。


但这次,朗读君建议所有的父母,最好不要让孩子寄宿,无论孩子是小学还是初中!



寄宿是一把双刃剑,家长选择需谨慎!不久前,看到一则网易的帖子,感觉很心痛。


(来源:自媒体平台“网易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)


原来女孩妈妈自从怀了二胎之后,觉得照顾女儿变得很累,就想着让女儿寄宿在学校,周末在将孩子接回家住,这样对她的学习或多或少也会有所帮助。


可谁知道没多久,父母接到学校教导处的电话,一到办公室只见女儿在低头哭泣,旁边也有个小男孩也低着不敢抬起头来。


原来在女儿住校期间,男孩一直在追求她,每天给她买早餐,带好吃的。


当父母的对女儿照顾少了,一旦有人对她好,她很容易感动,两人也就谈起了恋爱,甚至偷尝禁果怀了孩子。


或许,如果孩子不是寄宿在学校,就没有这样的悲剧,或许,父母多一点关注,也不会造成这样的后果。


现在各地区纷纷复学,我们到底要不要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?


曾经,有一位名叫李珊珊的初一学生,写了一篇寄宿体验的作文《那夜无眠》,令她的语文老师感慨而又心疼。


我想你们看完后,大概就会懂得为什么我不赞同孩子寄宿了。


步入初中,开始住宿,产生了以前从没有过的想家的情绪,便有了那夜的无眠。


那晚,晚自习早早地结束了。回到宿舍,准备好洗漱用品,走到水房,排队,洗脸,刷牙,走回寝室。早早地,初一的学生就熄灯休息了。


躺在床上,静静地望着上铺的铺板,毫无睡意。想家,想父亲,想母亲。不行,得好好休息,明天还要上课——我告诫自己,便使劲儿闭上眼睛,想要跟在家里一样,慢慢地自然进入梦乡。但脑海中却清晰地浮现出了一个我最熟悉的地方——家,那个简单却温馨的小屋。


此刻,家中应该已经没有灯光了吧?爸爸妈妈应该都睡着了吧?我们房间,应该被妈妈打扫得干干净净吧?床上,应该放着叠得整整齐齐的被子,还有一个可爱的海豚玩具,床头可能还摆上了我喜欢的书,书桌上应该……想着,想着,一颗泪珠滑过脸庞,滴在我的枕头上,枕头湿了一点儿。


我坐了起来,看窗外,是朦胧的黑夜,白天热闹的校园里寂静,几颗星星在夜空中眨着眼睛,他们也没有睡着吗?还是特意留下来陪伴我呢?


我靠墙坐着,下意识地看了看表,实则乌黑一片,什么也看不清。随手摸到了一本书,胡乱地翻着,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,落在书上。抬手擦擦眼泪,我好像看到了,妈妈?没错,是妈妈!


妈妈正坐在窗前,看着夜空中正眨着眼的星星出神,她也一定是在想我吧。我不知是自言自语还是在对星星说,一遍又一遍地喊着:妈妈!妈妈!一下子,种种回忆涌上心头妈妈的唠叨,妈妈的呵斥,妈妈的表扬,妈妈的怀抱,一切都是那么美好。


我抱着腿,低着头,任凭泪水涌出,默默地想着爸爸妈妈。一点,两点,五点……就这样,天亮了。


无眠伴我度过了一夜,爸爸妈妈也陪着我度过了一夜。



看见这样悲伤又凄凉的文字后,你还忍心让孩子寄宿学校吗?


寄宿制下长大的孩子

是半个孤儿院儿童


并非只有李珊珊会写出这样的文字,有个孩子曾给自己常年在外出差的母亲写了一封信,名字叫做《我的生活里缺少母爱》:


自从母亲开了公司,我的母爱就像做索道一样飞快地降了下来,她每天都工作到七八点钟,有时候到九点多才回家,我就像鲁迅先生写的一样,只能看见高高的四角天空。


我现在就想让母亲陪我一天,哪怕是一直坐着也好。


通篇真情实感的流露,寄宿的孩子仿佛就像失去爸妈的孤儿一样,让人心疼。


孤儿院里孤儿的心理是怎样的呢?


只能生活在类军事化管理的环境里,缺乏了正常家庭生活的温暖和父母的爱,不知道如何跟人交流,因为没人关心常常独自坐在角落,由此容易引发孤僻的性格、甚至是抑郁的心理。


英国经济学家亚当•斯密就极力反对让孩子上寄宿制学校,他认为:


孩子长时间和父母分离,会使家庭伦常和家庭幸福遭到最根本的破坏。任何东西,都不可能弥补寄宿生活给孩子带来的伤害。



试想看,曾经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就能扑到爸爸妈妈的怀里,吃上热腾腾的饭菜,写作业也有父母的陪伴,全家其乐融融;


寄宿后,放学后只有空荡冰冷的宿舍,食堂逐渐凉却的饭菜,也没有人能够撒娇,就连考试考不好也只能选择躲起来哭泣。


寄宿的巨大反差,仿佛就像是家里发生了什么意外,原来的圆满家庭支离破碎,一夜之间变成了“孤儿”,而陪伴自己的只有无声的眼泪。


长此以往,心理必然出现问题!


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,是每个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的条件。


而早早就寄宿学校的孩子,失去了父母的陪伴,失去了家庭的温暖,成长条件得不到满足,那么他就很可能无法正常长大!


与其说是为了锻炼孩子自立

不如说是父母在逃避责任


有些家长认为寄宿可以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。


可想要让孩子学会自立,从来都不是非寄宿学校不可的。


在日常生活中,让孩子做家务、整理房间,这同样也能够培养孩子学会自立。


甚至,在有些学校采取的统一管理下,孩子只知道要做到服从,进而失去了自己的个性。


“锻炼孩子的自立能力”分明只是父母为了逃避教育和照顾孩子的责任,而找出的烂借口而已!


寄宿从来都不是基于孩子的真正需求,而是满足了家长偷懒的需要!


这是多么自私而卑鄙的做法!



请所有想把孩子寄宿学校的家长们注意:


孩子的黄金教育期正是小学到高中的12年,你因为偷懒而选择寄宿,从而错过了陪伴、逃避了教育,那么就别怪将来孩子对你的冷漠和无情!


许多家长都苦喊:教育难啊,我真的不懂教育。


其实,教育孩子从未要求父母要多么地高大上,也从来不要求父母必须985、211毕业,教育是你的为人处世、你正确的三观。


妈妈在做菜,孩子帮妈妈打下手洗菜,母子欢声笑语合做一顿饭,这是教育;


全家人围坐一桌吃饭,父母主动给爷爷奶奶夹菜,孩子看在眼里,这是教育;


睡前妈妈帮孩子捂好了被窝,而孩子帮妈妈倒去洗脚水,这也是教育。


教育从来都是家长在生活中做事的细节,而孩子将一切看在眼里,细水长流地影响孩子。


对于孩子来说,父母是最好的老师,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,餐桌是最好的课桌,而家才是最出色的学校。


白岩松:打死我也不让孩子住在学校


白岩松曾在采访中明确表示:


打死我也不让孩子住在学校,即使我和妻子会万分辛苦。


白岩松极力反对寄宿的原因其实很简单,寄宿会对孩子产生许多不良的心理。


1、人际关系不和谐


一间寝室至少住这6个孩子,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心智尚未成熟,个性也各不相同,因此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磨合彼此。


有网友曾“自曝”过自己的寄宿生活:


在宿舍,你不能成绩好,不能长得好,不能穿得好,不能用的好。


故意扮丑说你疯,故意装傻说你阴;蓬头垢面说你脏,干干净净说你骚。


表面和你亲姐妹,等你不在就在寝室骂你,挑拨离间,还和别的寝室的人联合起来讨厌你。


这位网友的经历并非个例!事实上,初高中孩子之间的人际关系,远比大人想象的要复杂!互相攀比、形成小团体、背后挑拨离间,这些都是司空见惯的。


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,寄宿能感受到的只有悲伤、甚至是残酷!



2、学习压力大


住在学校的孩子,是一定逃不了学习成绩的对比,无论孩子是小学还是初中。身处于同一个寝室,甚至会让对比更加频繁和强烈。


寄宿生永远都有着比走读生更大的学习压力,如果在处于频繁对比的寝室生活中,因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心理,很可能会因为寝室之间的比对而造成心理奔溃。


这三种家庭

一定不要让孩子住校


家长让孩子寄宿这个行为大多是从孩子上了初中开始的。


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,因此选择让孩子去离家很远的重点初高中去读书;


再者,到了初中家长也没办法继续辅导孩子,因此会选择让孩子寄宿。


可孩子需要父母的原因从来都不是学业上的辅导,而是每天都能“回家”,有着心灵上的安慰。


如果家庭情况类似以下三种,那么根本没必要让孩子寄宿学校!


1、高知家庭


如果父母毕业于名牌大学,那么辅导孩子初中的作业是完全没问题的,甚至可以让孩子被家庭的高学历、高文化所熏陶。


特别是如果家长在某个学科方面特别强,例如英语很好,完全可以在教材之外,带着孩子一起看英文电影,也可以在家里常常使用英文交流。


这样的学习效果比在学校里疯狂刷题要好得太多,同时这样的体验是寄宿学校不可能有的。



2、爱读书家庭


对于“书痴”孩子来说,寄宿等同于剥夺了他们大量阅读的可能性。


一来是因为寄宿的作息时间严格,老师也不允许孩子看“课外闲书”;


二来则是普通学校的图书馆形容虚设,里面的书籍根本不能满足这类孩子的大量阅读需求。


如果你的孩子热爱读书,那就让他走读,在家写完作业后畅游在书海的世界里吧!阅读的魅力和它回馈给孩子的财富,远比你想象得要多!


3、自律的家庭


对于够自觉的孩子来说,寄宿就是形同虚设,甚至有时还会阻碍他的学习。


寄宿在校,你必须严格按照课程和老师的安排来执行计划,而在家却是可以自由安排的。


可以在固定的哪天去上奥数班、也可以每天坚持在家练习小提琴,这些都不是循规蹈矩的寄宿生活所能拥有的。


对于自律而主动的学霸型孩子来说,寄宿反倒更像是“陪太子读书”了。



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:最好的寄宿学校也不能代替母亲。


所以,孩子的黄金成长期一定是离不开家庭成员的陪伴。


如果孩子真的远赴他乡读书,有条件的家庭不妨在学校附近租个房子,陪着孩子度过他的成长。
每个当父母的都懂,等到孩子上了大学,就真的要脱离我们的怀抱飞向天空了。


点个“在看”“分享”给更多的人,上小学和初中请别选寄宿,父母的陪伴才是孩子发自心灵深处的真正需求!

作者:朗读君,来源:朗读君语文(ID:langdujun150),每日分享小学语文、数学、英语等各科学习资料和家长教育心得。转载请联系微信号(zsy_5387)。

亲子 / 教育
“带儿子10块钱吃海底捞”被群嘲:格局小的父母,养不出大气的孩子

亲子 / 教育
老婆买基3个月,我想离婚了

亲子 / 教育
我们还能陪孩子多久?这13幅漫画,触动无数父母!

做个合格的父母

长按识别二维码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